fdggg sddsf fdgdf dfgfg fdgdf
八一四空軍大捷及其背後之空權理論研析 騰昕雲 民國26年(1937)8月14日,中國空軍在杭州筧橋機場痛擊來犯的日本海軍航空隊的鹿屋航空隊,創下了八年抗戰中空軍首度殲敵致勝的輝煌戰果。雖說真正的史實並非如官方所宣傳的「0比六」獲得了大勝,而只是擊落了敵機兩架,另外擊傷兩架;且在8月15日以後的空戰中,我空軍健兒更創下了還要輝煌的戰果,但不容否認,「八一四」已經成為空軍以劣勢基礎奮勇迎戰強大之日本海軍航空隊,尤能殲敵致勝的整體精神表徵。而吾人一般在談論此役時,常將重點放在以民族主義出發的勝利榮耀之上,卻往往忽略了這場空戰勝利背後所隱含的空權發展理論上的意義。本文即是從814空戰的過程談起,來討論那個時代的空戰理論,如何造成了中國空軍814及其以後空戰的一連串勝利,而這個影響又對於現代的軍事發展能夠產生什麼樣的啟示。 一、 戰前雙方兵力的態勢 年輕的中國空軍和德式新制中央軍,可以說是南京國民政府致力國防現代化,預備使用於抗日禦侮的國家武裝力量。在七七事變爆發之直前,空軍一共有9個大隊31個中隊的兵力。其分別為: 第 1 大隊(南昌)-轟炸機 第2大隊(廣德)-轟炸機 第3大隊(句容)-驅逐機 第4大隊(南昌)-驅逐機 第5大隊(南昌)-驅逐機 第6大隊(南京)-偵察機 第7大隊(西安)-偵察機 第8大隊(南昌)-轟炸機 第9大隊(蚌埠)-攻擊機 另有直屬之第13隊(襄陽)、第18隊(廣州)、第20隊(孝感)以及第29隊(廣州)等各隊。 七七事變爆發之後,日軍持續增兵平津地區,情勢日漸緊張,為因應可能發生的戰事,空軍乃擬定「冀北作戰計劃」。根據該計畫內容,當時擔任轟炸任務的第2大隊將於8月11日集中於河南周家口,而駐南昌的驅逐機第4大隊亦應於7日先行移駐周家口,兩部將待命支援北戰場陸軍作戰。 然而這個時候,上海的情勢亦跟著緊張起來。尤其8月9日下午發生的上海虹橋機場之大山勇夫事件,更讓雙方處在劍拔弩張的狀況下。無論日海軍還是國軍,均已準備隨時增援上海,情勢一觸即發。在這種狀況下,軍委會乃決定將空軍所有兵力集中於京滬杭地區,以應付即將來臨的激烈戰事。 同一時間,日本海軍航空隊亦完成戰備,準備隨時投入戰鬥中。早在七七事變爆發之後的7月11日,日本海軍為因應情勢就已編成了所謂的對華作戰「特設航空部隊」,總兵力共有第1聯合航空隊以及第2聯合航空隊各部。其中第1聯合航空隊即是配備有日本最新式的96式陸上攻擊機的木更津海軍航空隊以及鹿屋海軍航空隊。木更津海軍航空隊擁有20架96式陸攻機,該隊於8月8日由本州千葉縣之原駐地木更津機場向西移駐長崎縣的大村機場;而擁有18架96式陸攻機的鹿屋航空隊亦於同日由鹿兒島之原駐地鹿屋機場前往進駐台灣之台北機場(亦即現在的松山機場),在移防過程中,由於天候不良,鹿屋隊的96式機必須以單機跟蹤的方式飛完全程。到了8月12日,上海方面的情勢越趨嚴重,先是國軍第87師、第88師於11日晚進軍上海,並於次日完成進入陣地的動作,日本海軍根據這個情勢發展,乃下令將在佐世保港內的航空母艦「龍驤」、「鳳翔」(第一航空戰隊)以及位於朝鮮南部對馬海峽以西海域之「加賀」號航艦(第2航空戰隊),集中於上海以東132公里之馬鞍列島,統歸第3艦隊長古川清司令指揮。至此,國軍與日軍的航空部隊皆已經完成了戰備,準備隨時投入作戰。 二、 814空戰之勝利 8月13日,國軍和駐守於日本租界的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發生武裝衝突,淞滬會戰就此展開。陸軍第87、88師對著日海軍陸戰隊據守的據點發動了凌厲的攻勢,空軍為支援陸軍之攻勢,乃於13日下午頒布了「空軍作戰命令第一號」,要求各大隊於14日黃昏以前,到達出擊準備位置,完成一切攻擊準備。第二天,由於情勢的變動,各隊遵從航委會14日凌晨新頒之「空軍作戰命令第二號」,不待全部準備完畢,即刻向上海敵艦及租界根據地展開轟炸。這時,4大隊各機尚根據第1號作戰命令之指示,於本日(14日)1300自周家口起飛,向筧橋機場報到。該隊27架霍克III分成3群行動,其中大隊長高志航率預備機5架及22中隊9架機先行。 另一方面,在海峽的另一邊,日本海軍航空隊也在準備這一天的出擊任務。最初日軍的構想是以航程遠之陸基轟炸部隊攻擊內陸之中國航空基地、城市和交通等之重要目標,而作戰半徑有限之艦載飛機則攻擊上海周邊之中國空軍基地。但是8月14日當時,上海地區正攏罩在颱風侵襲之下,暴風驟雨不斷,天候至為惡劣,致使空中攻擊的行動無法展開。但是中午過後,一項及時的氣象報告卻顯示,台灣海峽以及溫州地區因處於颱風圈外,天氣狀況較好,根據此項資料,駐台北的日海軍第1聯合航空隊司令戶塚道太郎大佐基於出擊心切,乃命令鹿屋航空隊指揮石井藝江大佐,立即編成兩個支隊各9架機,每機攜帶250公斤炸彈2枚,分別進襲我杭州以及廣德機場。1450時分,鹿屋隊的18架全新96式陸攻機全部起飛,由淺野少佐率第1隊攻擊廣德,新田少佐的第2隊將對杭州展開轟炸。 剛開始時,鹿屋隊的兩個攻擊支隊尚保持著目視聯繫,待飛過天候尚佳的台灣海峽以及溫州地區之後,天氣越來約趨惡劣。兩隊於浙江金華的永康分開,各自飛往指定的目標。由新田少佐率領的9架96式向北飛逐漸接近杭州灣區,以杭州我筧橋機場為攻擊目標。這個時候,杭州尚處於颱風雲雨區內,烏雲遍佈,雲底高300~500公尺,間或降下小雨,能見度僅約500公尺。由於雲層中能見度不良,故當新田支隊於1830左右進入筧橋機場上空時,編隊已經打散了,只有6架96式陸攻零星飛到目標區,日機當即在500公尺高度開始投下日本海軍航空隊在中日戰爭中的第一顆炸彈。不幸的是,這一批倒楣的日本海軍航空隊卻正正碰上了我由周家口飛來的4大隊驅逐機群。 先是4大隊飛機分成3個群於1300自周家口陸續起飛前往杭州筧橋。經長途飛行之後,當第1、第3群甫到達筧橋當時機場即有緊急警報發布,各機馬上著陸進行緊急加油,然而加油作業未畢,已見日機96式陸攻機數架從不同方向進入筧橋上空,其中一架自機場東北飛入,在機場修理廠附近投彈,命中了鐵路上的油槽而引起了激烈的爆炸。該機炸彈投畢後立刻向右轉彎,預備脫離現場。就在此時,該機被我緊急起飛的高志航大隊長機以及21中隊隊長譚文機抓到,經過一番纏鬥之後敵機中彈起火,墬落於半山附近,這是八年抗戰中第一架被擊落的日本軍機。另外一架日機見機場上空已有我機應戰,未及投彈便轉入厚雲中企圖逃脫,我22中隊長鄭少愚甫加油起飛,立即尾隨追擊。此時雲底高800公尺,日機進入雲層中之後便往錢塘江方向逸去,至錢塘江上空雲層漸稀,日機便在此為鄭少愚隊長追及,當即為鄭少愚擊落於錢塘江口。4大隊其他隊員如21中隊隊長李桂丹、隊員柳哲生、王文驊等亦在空戰中重創敵機。 日海軍鹿烏航空隊新田支隊對於我杭州筧橋機場的攻擊應該算是失敗了,在這次厄運的出擊中,除2架96式陸攻機被我空軍健兒當場擊落,另有兩架受創。受傷的一架勉強支撐飛回北台灣上空,卻迫降在基隆外海後沉沒。另一架受創機回到機場降落時,因起落架被我機子彈射穿導致彎曲變形,在著陸滑行時突然偏移,經引擎逆煞車亦告無效,致使飛機宣告「中度破損」。當2120時分,出擊返航的最後一架96式降落於台北機場,鹿屋海軍航空隊8月14日這一天厄運的任務遂正式告一段落。 這就是中國空軍的「八一四空軍大捷」。新銳的日本海軍航空隊出師不利,非但未給予中國空軍任何損害,還折損了三架96式陸攻。對於這次空戰的失利,日本人一貫怪罪於天候的不良,但是我們以為可以從另一個更高的面向來探討814空戰勝利的本質原因,而這個面向就必須從最根本的空權理論著手。 三、杜黑之空權理論以及初期軍機的限制 對於最初的空權理論者而言,他們預言空軍由於工藝技術的不斷提昇,空軍戰機以及轟炸機將成為主宰現代戰爭勝負的新一代主力軍種,其他如陸海軍等傳統軍種,終將在空軍所具有之三度空間優勢特性的發揚下,而在現代戰爭中淪為輔助性的地位。這些早期的空權理論先驅者所提出的看法,不免充滿了偏執的軍種本位主義,更由於對於現代戰爭的本質未能得到真切的了解,因而提出了不儘成熟的理論建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空權倡議者卻是那個年代中,少數幾位對於空軍的特性有著充分認知的人士。 空權論者的代表人物首推義大利的杜黑(Giolio Douhet)。他認為,空軍可以利用飛機穿透敵人國境、自然地理障礙以及敵人的防線,對敵國後方重要之戰略目標加以攻擊,這些目標首推敵國的城市以及平民人口。杜黑相信,藉由空軍對敵國城市人口的轟炸與殺傷,將可以嚴重頓挫敵國人民的士氣,迫使敵國人民起而要求政府停戰媾和,接受我所提之政治條件。在他這個偉大的構想中,僅憑空軍自身的力量就足以決定戰爭的勝負,而地面武力的作用僅僅在於消極地守住地面上的防線而已。 雖然說空軍實際上的任務以及空戰的基本形式有好幾種,但是由於受到空權論的影響,「戰略轟炸」(Strategic Bombing),或者說對敵國後方各種非軍事目標的攻擊,一直成為各國空軍所欲執行並企盼能產生重大效果的重要任務之一。尤其在那個年代中,大部分的國家並沒有建立一支獨立的空軍兵種,而只是在海陸軍的架構之下保有屬於自己軍種的航空部隊而已。在這種情況下,空中武力的任務將大部放在對地面目標的攻擊,以提供所屬之軍種各種作戰支援。因此轟炸機、攻擊機即成為當時各航空部隊的主力,而戰鬥機(當時也叫做驅逐機)僅只在提供轟炸機出擊時的保護,以排拒敵方戰鬥機對我轟炸機的攻擊。由於各機種任務上的不同需求,戰鬥機(驅逐機)一般而言體型較小,講求加速度與輕巧靈活性;而轟炸機則要求酬載量、航程以及適度的防護力,相形之下則較為龐大笨重。尤其在30年代以前,航空工業受限於工藝技術的未臻完善,各國的主力軍機猶未能跳脫出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飛機製造工藝的模式。甚至到了30年代上半期,各國軍機主要還是金屬龍骨、木質骨架加上帆布蒙皮的雙翼機。雖然不久之後單翼機的設計亦逐漸出現,而機身金屬製部分的比例亦慢慢增加,但是就一般而言,這個時期的軍用飛機的性能雖已較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提昇許多,但是還仍然停留在相當初級的階段。 1930年代上半期各國的主力戰機中,其最高時速大多介於每小時300~400公里之間,型式還是以雙翼機為主。戰鬥機尚且如此,以龐大笨重、欠缺靈活著稱的轟炸機更是無法在技術性能上獲得太多的躍進。因此,由於航空工業之技術工藝的限制,這個時期的空軍尚且無法獨立發揮實質的重大作用。當初空權論者所建構的空權理論,即因飛機的速度不夠而無法獲得實踐。由於速率不足,於是攻擊者欲成功穿透敵方空軍的攔截的機率將極少,而雙方的戰機所具有的最高時速有限,更限制了空戰進一步發展的條件。加上這個時期飛機性能的未達成熟,因此空戰的結果均無法達到真正具有決定性的地步,故這個時期的空軍在戰爭中所能發揮的作用,祇不過是對其他軍種的作戰提供支援而已。有鑑於此,當時大多數的國家都未能發展出一支有規模的獨立空軍軍種,而僅是將航空部隊編制在陸軍、海軍底下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以上所述的現象幸好在30年代初期將獲得改善,而終於使得空軍的地位獲得快速的竄升。當時的航空工業技術方面的若干重大進步,讓空軍戰機的性能得到了長遠的提昇。這個技術的躍進,就是使用金屬機身打造的單翼機的大量出現。在螺旋槳飛機的年代,一般飛機有雙翼機與單翼機兩種。雙翼機具有若干的優點,最主要的一點是雙翼機的轉彎半徑極小,能夠靈活地在空中作出轉彎、俯衝、迴旋等戰術動作。但是為了保留雙翼機所具有的靈活性,雙翼機不可能使用全金屬來打造其整個機身,因為如此一來勢必增加其重量而影響到整體的靈活度。於是雙翼機一般乃是由木料與纖維材質製成。第一架使用全金屬打造的單翼機早在1915年由德國的 容克斯 教授(Junkers)製造出來,單翼機由於機身堅固,結構質材可以承載較高的內外應力,因此在氣動力上的彈性極大,然而因為總體重量過重,因此需要馬力較大的引擎。於是單翼機早期只有運用在龐大體型的機種如運輸機、轟炸機等,藉由多個引擎的設計來達到加強馬力的目的。 這就是1930年代上半期時飛機工藝技術的一個概況。由於雙翼機旋轉半徑小,能夠輕易地飛出靈活的戰術動作,故仍然深受戰鬥機飛行員的青睞。雖說這個時候已經有不少的單翼戰鬥機出現,但是受限於引擎推力,這些單翼機的最高時速均未能超過400km/h,因此在強有力且可靠的飛機引擎未開發出來之前,單翼機的發展仍將以運輸機和轟炸機型式為主,這個事實甚至引出了當時單翼轟炸機較一般雙翼戰鬥機來得快的怪異現象。這些因素就決定了1930年代上、中期空戰的形式。 四、 西班牙內戰以及「快速轟炸機」 1936年爆發的西班牙內戰是政治意識型態所引發的首次重大軍事衝突。佛朗哥元帥的部隊在義大利、德國的支援下對抗蘇聯支持的共和政府,雙方在各自的支援國獲得了現代化的陸空裝備進行了一場血腥的拼鬥。共和軍在戰爭中一共接收了來自蘇聯的1500架各式飛機;佛朗哥的部隊則得到義大利的飛機支援,德國更派遣年輕的空軍組成自願部隊直接參戰,那就是有名的「禿鷹兵團」(Legion Condor)。西班牙內戰中最初的空戰仍然受到飛機製造工藝的影響,雙方大多使用由雙翼機組成的戰鬥機部隊相互纏鬥;而在運輸機和轟炸機方面則以單翼機為主。雙方參戰的機種諸如蘇聯的波里卡波夫(Polikarpov)之I-15、I-16戰鬥機;圖波列夫(Tupolev)SB-2單翼轟炸機。義大利的飛雅特(Fiat)CR-32雙翼戰鬥機以及索佛雅-馬凱蒂(Sovoia-Marchetti)SM-79/81單翼轟炸機。德國的「禿鷹兵團」則使用雙翼的韓克爾(Heinkel)He-51戰鬥機以及堅固可靠的容克斯Ju-52運輸機,在德國新型制式轟炸機未推出之前,Ju-52運輸機甚至暫時充任轟炸機的功能執行轟炸任務。 西班牙內戰是年輕的德國空軍(die Luftwaffe)的初試身手。由於一次大戰後因為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設置空軍,故當希特勒撕毀凡爾賽和約重整軍備,建立空軍時,德國空軍因為中間斷層長達16年之故,一切百廢待興,無論是裝備的發展到空戰理論的建構皆然。在空權理論方面,德國空軍在其卓越的空軍參謀總長魏佛爾將軍(Gen. Walther Wever)的帶領下,發展出了一種極其進步、客觀的「作戰層級之空中戰爭」理論(der operative Luftkrieg)。在飛機裝備方面,當時德國空軍除了著手設計所謂的長程「烏拉山」轟炸機(der Uralbomber)(一種航程遠至足以攻擊到歐俄邊境烏拉山的戰略轟炸機),另外要求生產三種型式的軍用機型:一款重型戰鬥機、一種高速、長程的偵察轟炸機,以及「快速轟炸機」(Schnellbomber)。這個所謂的「快速轟炸機」意指一種具備有超越世界上現行大多數戰鬥機的時速,能夠從高空進入敵境執行轟炸任務的機種。他們構想這種轟炸機將可以運用高速作為保障,直接穿透敵人戰鬥機所構成的攔截防線,執行轟炸任務之後再從容地飛返基地。如此一來,當初空權理論者如杜黑等的構想即可以成為現實了。在具體的飛機設計上,德國人推出了容克斯(Junkers)Ju-88做為他們的「快速轟炸機」,但是實際上,由於當時航空工藝技術的精進,許多轟炸機無不朝向這樣的理念發展,並都獲得了相同的效果。 德國空軍在一開始參加西班牙內戰時,由於使用著老舊、不適用的機種(He-51、權充轟炸機使用的Ju-52/ 3m運輸機),故戰鬥效能有限。但是到了1937年初,新一代的機種陸續出現,「禿鷹兵團」才在空戰中慢慢轉變成為優勢。1937年上半年時,新式的轟炸機首先被送往西班牙作戰,這些機種是有「飛行鉛筆」(der fliegende Bleistift)之稱的多尼爾(Donier)Do-17E-1轟炸機以及He-111B-1轟炸機。一共有20架Do-17E-1以及30架He111B-1被編入在「禿鷹兵團」的第88戰鬥大隊(Kampfgruppe 88)中參加作戰。這兩型轟炸機的確發揮了「快速轟炸機」的預期效果,其飛行速度確實比內戰中所有的敵軍戰鬥機都要來的快,因此在執行轟炸任務時甚至可以不用戰鬥機(驅逐機)護航,而能自由進出敵人空域。當時國民軍的舊式轟炸機如Ju-52/ 3m以及義大利的S-81型機只能在夜間活動,但是新式機種如Do-17以及He-111等則可以在白天肆意攻擊共和軍的地面部隊,造成共和軍作戰極大的困難。在這些「禿鷹兵團」所執行的轟炸行動中,當屬1937年4月25日對西班牙貴尼卡鎮(Guernica)的攻擊最使世人震驚。一共26架88戰鬥大隊的轟炸機投下了45噸的炸彈,炸燬了將近百分之80的房舍,並造成平民人口約1500人的傷亡。這次事件被評為二次大戰中對平民人口進行恐怖轟炸的先聲。 五、西班牙內戰教訓在「日中事變」 「快速轟炸機」的觀念經由西班牙內戰的實戰檢驗,證明了至少在當時的確是發揮了功用。這個觀念在30年代中期被認為是主流的意見,而成為許多國家空軍人員普遍的共識,尤其是那些自身已經發展出了和德國人在西班牙內戰所使用的Do-17、Ju-88、He-111同類型機種的空軍為尤。他們觀察了西班牙內戰的經驗,確定了轟炸在戰爭中所發揮的功能與效用,而「快速轟炸機」就是在現代空戰中提昇轟炸效能的利器,更是用以實踐杜黑空權理論的唯一法寶。 日本海軍航空隊就是在這種情形下,接受了西班牙內戰的教訓,使用了全新的96式陸上攻擊機在完全缺乏戰鬥機的護航狀況下,對中國空軍京滬杭一帶的機場進行攻擊。96式陸上攻擊機發展於1934年,35年7月完成首次試飛。該機乃是日本航空工業三菱重工業參考了歐美各國先進技術資料之後,進行研發的產品,其中受到德國容克斯廠之Ju-88機的影響至深,堪稱為日本航空工業的一大躍進。96式陸攻機身長16.45公尺,翼展為25公尺,該機採用了兩具500馬力的活塞引擎,時速達415 km/h,巡航速度為378 km/h,可以爬昇至10500公尺之高空,而航程更可達6000公里之遙。機組員包括機長、副駕駛、領航員、機槍射手、投彈手以及無線電員等7名,載彈量為1600公斤,機上裝有7.7mm機槍4挺。相對於日本海軍航空隊的96式陸上攻擊機,中華民國空軍第四大隊的霍克III型驅逐機,最大時速為384km/h,巡航速度為324.8km/h,武裝有30機槍一挺及50機槍各一挺。 由性能諸員的對照分析看來,日軍海軍航空隊人員的樂觀不能說是沒有道理。無論航速、武裝,96陸攻機都較霍克III為優,因此預想96式陸攻將輕易穿透中國空軍戰鬥機的防線,對其指定目標進行攻擊之後,順利脫離中國大陸上空返航,應不是難事。秉持著「快速轟炸機」的理念,日本海軍航空隊最精銳的木更津、鹿屋航空隊,持續由8月14日開始,對長江三角洲一帶國軍機場發動攻擊,然而卻接連遭致折損。鹿屋航空隊的96式陸攻機在14日的空戰中損失了3架,受創1架;木更津航空隊的96式機則在15日對南京機場的出擊任務中,被我軍擊落4架,擊傷6架,總損失佔其總兵力20架的一半實力!其他由「加賀」航艦上起飛之第2航空戰隊的轟炸機和攻擊機,亦在缺乏戰鬥機的護航狀況下,遭遇我空軍戰機而蒙受了重大的損失。總計8月14、15日兩天中,一共有日機共24架遭到我軍擊落、擊傷,可謂元氣大傷,而這樣的結果對於日軍飛行人員士氣的打擊更是重大!(以上日機損失的數據乃是根據日方的資料為主,我方文獻所載的數據當然較高。) 「快速轟炸機」的理論沒有能夠在中國戰場上應驗,未指派戰鬥機護航的現代轟炸機仍然在舊式雙翼戰鬥機面前遭到不算輕的損失。雖說日軍當日的失敗有極大部分肇因於出擊的那幾天京滬地區天氣的惡劣,迫使執行轟炸任務的機群必須在低空雲層下飛行,無法編成大編隊飛行,因之各機隊不能藉由轟炸機的集中防禦火網提供適當的保護。但是日軍失敗的本質原因實乃是出自對於技術優勢的過分自信,而這種技術優勢乃是建立在單一的層面上,且僅是一時間的差距領先時,則更是危險。「快速轟炸機」的理論在以一對一的評比時可以奏效,也就是以一架單機和一架單機比較時,新一代的轟炸機當然比舊式的戰鬥機優越。但是此種優勢在提昇至戰術層面時則將大打折扣。因為水平轟炸如果企圖能夠發揮預期中的最大效用,自然是以編隊轟炸最能達到如此的目的;加以各轟炸機為了能夠編成嚴密的防禦火網,以求得最大的安全保障,這些都使得轟炸機在執行轟炸任務時,必然將編成固定的隊形。如此一來,為了維持隊型的完整,以及在轟炸時能夠精確瞄準地面目標準確投彈,都將無法使得轟炸機能夠以其「高速」在預想的理想狀況下執行任務:那就是快速穿透敵機的攔截,投彈,然後再快速返航。這種情況只有在單機飛行時得以實現而已。於是當各轟炸機維持在飛行編隊中,瞄準地面目標準備投彈之際,輕巧靈活的戰鬥機總是可以抓住機會空擋,對著筆直飛行的轟炸機施以致命的一擊。這就是814空戰以及其後的空戰中,國軍空軍戰機得以擊毀相當數量的日軍轟炸機和攻擊機的緣故。 經過了這幾次損失重大而戰果微小的攻擊行動之後,日軍方面鑒於在晝間出擊損失太大,而改為小編隊的夜間轟炸,持續對我寧波、南京、揚州、滁縣、句容、廣德等地機場進行夜間攻擊,不過因為基本的戰術未變,依舊蒙受了極重的損失。根據協助國軍空軍策定作戰的美國前空軍人員陳納德上校的說法,日軍每次的夜襲總會折損百分之50以上的戰力!這樣的情況一直到了10月始改觀,此時日軍應該已經徹底地檢討了以往所使用的戰術,開始派遣戰鬥機對出任務的轟炸機展開護航;而這個時候的中國空軍卻因長時間苦戰,人員裝備逐漸消耗,終於讓日本人在戰鬥機掩護轟炸機出擊的戰術下佔得了上風。陳納德告訴我們,日本人在十月某次的夜間行動中,首次派出了27架單翼的97式艦上戰鬥機掩護9架轟炸機空襲南京,將前往迎擊的16架國軍戰機打下了11架之多!這樣他們就能夠輕易地展開轟炸了。 六、對於現代軍事發展的啟發 這些發生在遙遠的60年以前的經驗教訓,在今日科技飛快躍進的時代中竟然仍能適用。現代戰爭因著科技的飛快躍進,而有越來越重視武器裝備的趨勢。尤其是今日「軍事事務革命」(MAR)在許多國家中被高唱為炙手可熱的口號,然而在軍事思想與準則較難以突破的情況下,對於武器系統技術的躍進便常被視為MAR的唯一重點。這種狀況所可能引起的危險即是上文所述的,當偏狹的技術層面所占有的優勢被輕率地當作為成功勝利的絕對保障時,那麼持續不斷向前移動的整體科技發展巨輪終有一天將壓倒這個當初在偏狹層面所占有的領先優勢,而使得這個優勢地位不再;尤其是這個優勢如果又未能融合了戰爭理論中固有的戰爭原則和基本定律,始能成為一個兼具了硬體、軟體方面的更新戰法時更是如此。 「快速轟炸機」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這個觀念所倚賴的是因為飛機製造工藝的躍進所帶來的一時優勢,但是在應用時卻忽略了戰爭理論中恆久不變的「協同作戰」原則,僅依靠單一的、「一時」的技術優勢來企圖獲至戰爭的優勢,終於使得日本海軍航空隊在侵華戰爭初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而日後航空技術日新月益的發展終於使得飛行器無論大小,都可以超越氣動力限制和地心引力的障礙而飛得更高、更快,於是這些當初一時間擁有「快速轟炸機」美名的新寵即隨著時代的更新而又不得不再度回歸到傳統轟炸機一貫的又大又笨的形象之列!1930年代末期,待德國梅塞許密特(Messerschmidt)的Bf-109以及英國噴火式(Spitfire)這些全金屬、單引擎的高性能單翼戰鬥機出現後,就再也沒有什麼「快速轟炸機」存在了。 以上的原理事實上是適用於各個時代, 各種不同的技術發展上的。譬如說,「匿跡隱形技術」的發展很可能就是一個類似的例子。以「隱形轟炸機」為例,這是一種完全依靠科技來獲至其功能發揮的尖端武器,其使用的技術功能限制了這種武器和傳統的空戰戰術原則以及一般武器系統的結合運用。故當傳統的空戰系統在依照過去經驗發展而來的模式運作時,「隱形轟炸機」卻像獨行俠一樣,獨自飛往敵人空域執行任務,然後神不知鬼不覺地飛返基地。它唯一的安全保障就是隱形科技的發揮功效,而戰術運用以及和兵種間或者各系統的統合在隱形轟炸機身上竟都是居於無足輕重的地位。「隱形轟炸機」的基本構想其實和當年的「快速轟炸機」是相仿的,都是建立在單純的技術優勢的發揚,而屏除了戰術原則的運用以及戰場上各作戰系統的彼此協同合作這些古老的勝利法則。於是,「隱形飛機」將有可能和「快速轟炸機」面臨同樣的命運。那就是這種研發經費昂貴的「隱形飛機」(如美國的F-22隱形戰鬥機比歐洲聯合發展的EF-2000經費貴上一倍,效能評比只比EF-2000高出百分之10而已),其所使用的當前最尖端的隱形技術,在人類科技整體發展的巨輪不斷推進下,終有淪為落伍的一天,而如果對手傾其研究找到了有效破解或者反制之道,這種依靠尖端科技而只產生狹隘功能的武器將一夕之間成為昂貴的「一般用品」!這種狀況什麼時候會發生,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歷史教訓和軍事原則明白告訴我們,這一天終會到來,只是時間的快慢而已!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yahoo facebook google msn
留言列表